培訓師臺上的演繹固然重要,但臺下自我修煉得來的知識結構卻是培訓師走得長久的根本保障。

結構比知識更重要
AACTP(美國培訓認證協會)曾經在美國的培訓師當中做過一個小范圍的調查,問培訓師未來的競爭對手是誰?結果很出人意料:Google(谷歌)!因為培訓師知識傳播的功能很大部分已可以被Google取代。培訓師已不能僅僅靠販賣知識站在講臺上了。
我曾經問著名咨詢公司美世的招聘負責人:你們招聘看重什么?答案是知識結構!因為來應聘的往往都是名校的高材生,知識不是問題,關鍵是知識的結構。
什么是“知識結構”?通俗地說就是能否將知識連起來。
“師者,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”,這是中國人對于“師”的經典解讀。我們也可以從中讀到“結構”的意義。
傳道。道就是規律,就是要找出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。如果培訓師自己的知識都不成體系,那只是單純地販賣前人總結的知識罷了,又如何能傳道?
授業。業就是行動學習中的“程序性知識”,也就是知識中“HOW”的部分。作為培訓師,僅知道“WHAT”(是什么)是不夠的,更需要知道“HOW”(如何做),這也是一種知識結構。
解惑。何為惑,惑就是“WHY”(為什么)。培訓師面對企業學員的大部分問題沒有標準答案。如果培訓師在學習知識時,沒有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思維習慣,如何能舉一反三,解答學員眾多困惑呢?知識結構如同用“為什么”將知識串起來的珍珠項鏈。
推薦書目:《金字塔原理》《思維導圖叢書》
書宜雜讀,業宜精鉆
梁啟超曾告誡他在美國留學三年的兒子梁思成:“擠出一部分時間學些常識性東西,特別是文學、或人文科學,稍稍多用點工夫,就能有大的收獲。我深怕你因所學太專一的緣故,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,生活過于單調,則容易生厭倦心理,厭倦一生即成苦惱之事,這是厭學之根源所在。”
這是“書宜雜讀、業宜精鉆”的通俗解讀。培訓師的知識積累和職業發展就兩個方向:精和雜。
“精”是每個培訓師都想得到的,但有多少人真能做得到?有幾個培訓師只講一門課?
當然,在一個領域“精”不代表只講一門課,可以講這個領域范圍內的多門課。其實,能做到只講一門課的培訓師課酬是最高的。
“雜”是“精”的肥料,沒有“雜”就沒有營養,很難發展到“精”。不能直接呈現“雜”,要消化“雜”、呈現“精”。
既然是“雜”,就沒有定規,想學什么就學什么。保持學習的興趣很重要,學有所獲很重要,邊學、邊交流也很重要,美國成人教育之父馬爾科姆說過“當講師是最好的學習”。
散文講究“形散而神不散”,培訓師雜學的背后也一定會有內在的脈絡,雜而有序應是培訓師追求的學習狀態。
從這個角度講,“雜”也有結構。一方面,結構指的是完整的知識體系。另一方面,培訓師要能提出一環扣一環的、剝洋蔥式的關鍵問題,這些問題最好是自己不斷思考、不斷拷問而得出的。
推薦書目:《管理百年》《公司的概念》《經濟學原理》(曼昆版)《心理學與生活》
擁有哲學思維
資深培訓管理者碰到的新問題是:隨著知識型員工的增多,員工的各種心態問題也在增多,而這些員工心態又最終關系到企業的很多問題。
心態換一個更加科學和時髦的詞:心智模式。心智模式的改善已經成為培訓研究和實踐探索的主流方向,其背后的腦科學也是全球范圍內的前沿科學。
作為培訓師,心理學無疑是我們的必修課之一,但更多與心態有關的知識和技能卻是NLP、教練,甚至是與宗教有關的探索性課程。而且,對于心智改善最有效的往往不是心理學,而是這些有爭議的心態類應用技能和課程。
有些人排斥這些技能或知識,認為它“不科學”。但遺憾的是,科學并不是真理的全部。更遺憾的是,科學所揭示的是一個沒有目的、沒有意義的世界。科學只能解決有客觀物質基礎的問題,而諸如道德、價值判斷、社會取向、個人態度這些問題是無法用科學方法加以解決的。已知的規律歸科學,未知的規律歸哲學(包含宗教)。
所以培訓師要有一定的哲學思維:認識到科學的局限性和世界(包括人)的復雜性,以徹底開放的心態看待新事物,保持理性思考。
具備哲學思維的培訓師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,對于紛繁復雜的世界有自己的鑒別能力,這是培訓師事業有成的堅實基礎。
推薦書目:《發現者》《杜蘭講述哲學的故事》